陂下古村介紹

陂下古村,位于江西省
吉安市青原區東南隅富田鎮,地處富水河畔距吉安市青原區南50公里,距富田鎮政府2千米,占地面積約1.5平方千米,陂下古名潭溪,由唐代羅姓開基,南宋初年參軍胡晃徙居陂下,漸為胡姓聚居村落,有一千多年歷史。
陂下古村保存了大量明清贛派建筑,包括牌坊、祠堂、古井,及宋朝仁宗皇帝所賜的千年歷史鑾架45件。陂下古村保留了古代村落抵御強敵入侵的戰略防御設施體系,集聚積、沉淀、凈化、排泄四大功能的“五水朝東”排水系統,陂下古村贛派建筑特點蘊含明清江右文化的內涵。
2014年12月,陂下古村被江西省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國家4A級景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陂下古村,古名潭溪村,面積約 1.5 平方公里,自 北宋開基以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F有胡、羅兩姓,400 余戶, 1800 多人口, 90% 的人口為胡姓。胡姓開基祖胡晃,是北宋狄青元帥的 參將,進士出身。因軍功卓著,仁宗皇帝賜予鑾架 48 件(現保留 45 件, 實為千年稀世珍品),并有御筆題匾嘉贊。清道光皇帝也親筆題寫“黃耈 繁衍”匾額,以示贊賞,現仍鑲嵌在迎龍門上。

陂下村坐落在美麗的富水河畔西岸,地狀如竹排,故又稱“排形”。房屋建筑絕大多數坐北朝南,80 余棵千年古樟環繞全村。前有紫瑤山、 甫公山拱翠,后有龍山、紫沙廟攬護,形成了一個人杰地靈的極佳風水地理位置。
陂下村是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村 中祠堂文化內涵豐富,36 座祠堂,堂構迥異, 各領風騷,有三進式的,有喜鵲聚巢式門樓 式,有孱亭式的,這些都有天井、祖宗龕的 祠堂難能可貴地保留了贛派風格。僅“敦仁 堂”的占地面積就 3000 平方米,祠內的石廊柱、孱亭、木柱、抬梁、雀 替、卷棚、藻井、匾額、楹間梁坊、牌坊等仍保存完好。18 口古井,口 口井水清甜,南明井水質奇特,善孕雙胞胎,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孕育了 18 對雙胞胎。十八桌井則是個天然溶洞井,井底可擺放 18 張飯桌 ;一條 百余米長的古街,店鋪俱全,一家私塾設在小樓上,“半壁天”字匾更是 道盡了前朝近代的陂下村商貿、教育的繁榮盛景 ;6 座古牌坊,3 處古門 樓,彰顯了陂下村人沐浴皇恩的自豪。“云霞連竹樹,星斗煥文章”“高 閣凌霄漢,春山展畫圖”。楹聯、匾額、壽屏、繡樓、門簾、古床、古桌 椅、古香案香爐在祠堂、民宅里隨處可見 ;朝天門、迎龍門、安人亭、 延福門高大軒昂,四座大門緊鎖全村,村中鵝卵石巷道縱橫,聯結著 180 多棟明清建筑的祠宇民宅,突顯出贛中民房構架的獨特風格。尤其是“大封閉圈”中套“小封閉圈”的建筑特色,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村落抵 御強敵入侵的戰略防御設施體系。集聚積、沉淀、凈化、排泄四大功能 的“五水朝東”排水系統,凝結了陂下村人的智慧。

毛澤東、朱德曾在敦仁堂里開辦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所學校,后遷到 距 200 米遠的竹隱堂。陳毅、曾山、毛澤覃、賀怡、劉士奇、陳東日、 張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組織、指揮過多次反蔣匪、反地 方民團“五縣聯防”的戰斗,至今戰壕猶存,墻壁上的紅、白標語歷歷 在目,至少也有一二百條?!都t軍十大綱領》、《中華蘇維埃十個政綱》、《土 地革命八大要求》、校訓等革命遺跡依稀可辨。這個村莊參加紅軍的就有 100 多人,其中長征干部 4 人,各級蘇區干部 20 多人,還有新中國成立 后任上海市委第二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的胡立教。犧牲的革命烈士有 姓名的有 58 人,其中有中華蘇維埃政府土地部副部長胡海,新四軍第一 支隊參謀長、江南抗日義勇軍副司令胡發堅。
失傳了上百年的民間活動“喊船”為陂下村注入了鮮活的血液,這 種集舞龍、打獅、喊船、放河燈的大型活動,為全國所罕見。
2008 年,陂下村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2012 年,入 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2015 年 8 月 22 日至 24 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及《尋路》電視劇組在此取景拍攝。2016 年 12 月,《建國大業》 電視劇組在此取景拍攝。
陂下古村特色
敦仁堂
“敦仁堂”,為富田陂下胡氏宗祠,位于富水河畔陂下村東端,始建于 明朝成化年間,擴建于明朝嘉靖年間,長 92 米,寬 36 米,占地 3382 平方 米,為三進式磚木結構,據說當時修建這座祠堂共花費了一百多斤黃金。
朝天門,是“敦仁堂”的院子牌坊,因牌坊面朝天馬山而得名。照 壁上的“魁”字,是從文天祥幼年讀書時候的紅廟上臨摹而來的,紅廟(文 山舊隱)在 1969 年被洪水沖毀,只剩下一個“魁”字,后人將它臨摹到 了這里,認為這個照壁可以擋住河水的沖擊,擋住邪氣。文天祥寫這個“鬼” 字的時候,頭是沒有一撇,而且寫成了官帽的形狀,其意義很耐人尋味。

穿過天井,我們來到了參亭。參亭上方懸掛的“宋參軍府”牌匾, 是紀念胡氏開基祖胡晃在狄青元帥手下當參軍屢立戰功而懸掛的?;噬?賜予他四十副欒架,鑾架是錫制的,有琴棋書畫、刀槍劍戟等圖案。
轉身沿著屋頂往上看,屋脊上的雕刻是一枚古時的銅錢,這樣的屋 頂造型寓意開門見錢,家族財源滾滾,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在陂下古村,不同祠堂的屋頂造型不盡相同,有“魁星點斗”“龍頭溝須” 的瓦當等等,都有深刻的寓意。
上廳的堂牌“敦仁堂”三字 是用草寫的,所以沒有毛筆的筆 鋒。兩屋柱上的楹聯是晚清時期 永豐狀元劉繹親筆所書,現在看 到的上下聯牌匾有些不一致,那 是因為上聯牌匾是被太平天國軍 毀掉以后重新制作的。上聯是:敦睦則九族皆新,毋忘水源木本, 唯有孝悌永和順 ;下聯是 :仁讓 為一家之福,要念祖功宗德,無 非忠厚世相傳。
星聚堂
星聚堂是房祠,為紀念景星公而建, 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建筑面積 1538 平方米。太平天國時被焚燒,晚清時期 由胡氏族人集資重新修建。房頂一個“金 雞獨立”式的人物雕塑,他左手持斗, 右手執筆,目光炯炯地眺望遠方,取名 為“魁星點斗”。這個人物就是魁星的 化身,主文風,希望本宗祠文風昌盛, 后賢能夠進士及第,科甲聯芳。
喜鵲聚巢牌坊上的“柱國名公”牌 匾,是紀念胡盛官至“柱國公”而鐫刻的。墻壁上有紅白兩種顏色的標語,由于年 代久遠,很多字跡已經有些模糊,難以 辨認。有白軍書寫的“紅軍兄弟不要為 蘇俄當炮灰”;有紅軍書寫的“擁護蘇 聯”。

上廳屋檐下懸掛的“科甲聯芳”牌匾,是因為這個房族中曾有連續 五代都中進士的輝煌。陂下人說,這個家族得到了文曲星的佑護,才如 此人才輩出。
上廳正中懸掛的“星聚堂”牌匾,由國民黨江西建設廳廳長胡加昭 題寫。曾是中國共產黨江西省委、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四次重要會議的會址。
前墻左邊短了九寸,右墻長出了九寸,這樣的祠堂做法,在整個吉 安市范圍內是絕無僅有的。
樂善堂
樂善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建筑面積 219 平方米。高大雄偉的 喜鵲聚巢式牌坊蔚為壯觀。上面鑲嵌“柏臺烏府”牌匾。

監察御使胡接輝家的院子里有棵大柏樹,經常有很多烏鴉在樹上嬉戲打鬧,大聲鳴叫,前來拜訪 胡接輝的人又多,見到這里的 烏鴉特別多,特別吵,私下里 議論說,這個御使公也真是, 這些烏鴉整天在上面吵,他就 不怕煩?所以,戲稱這里是“柏 臺烏府”,而胡接輝知道后竟 然不以為忤,反而樂意接收。這事傳到朝廷,皇帝聽了大笑, 干脆就賜他“柏臺烏府”這個 稱號。以后,“柏臺烏府”成 了御使家的代名詞。
1930 年,紅軍學校的學員 就住在這里。
瑞公祠
瑞公祠,又叫“至善堂”,始建于清 朝末期,建筑總面積為 244 平方米,穿斗 式磚木結構。一進天井式布局,前檐是泥 塑人物,馬頭墻泥塑花卉,做工十分精巧, 門擔人物石雕細致入微 ;內柱梁托、神龕 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具有較高的雕塑藝 術價值。
1932 年 2 月,公略縣委機關從吉水 縣水南遷到陂下村,公略縣委直屬機關、 保衛機關也一同遷來。
新書院
新書院原來是樂善堂建造的一所義塾,提供給本房子 第讀書用。始建于 1926 年, 占 地 506 平方米,雙層磚木 結構,分為前后棟, 中部廊樓相接。庚 子賠款之后,很多 年輕人都到國外留 學。由于同時受到 西方建筑風格和中 國傳統建筑的影響, 歸國后,他們便在 這里設計建造了這座中西合璧式建筑。此外,(《井岡山》劇組)安源火 車站鏡頭就是在這里拍攝的。接下來請大家跟隨我進入里面參觀。左側 墻壁是陂下古村革命斗爭大事記的相關簡介,大家可以粗略的瀏覽下。中間的毛澤東選集木雕是在“文革”時期建造的。右側墻壁是公略中心 縣委管轄區域圖。1928 年,毛澤覃偕夫人來到陂下后,就住在左樓。后 棟是會議室,廊樓部分是辦公室和印刷室。1932 年春,公略縣從吉水水 南遷到陂下村,毛澤覃任縣委書記,仍住左樓。
竹隱堂
竹隱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清朝咸豐丙辰年被太平天國軍燒毀, 晚清重修,面積 1569 平方米,其建筑特點是推廊式牌坊。
1929 年 10 月,紅軍教導隊從東固螺坑遷來陂下,二七會議后就駐扎 在此處,并將這里正式改名“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毛澤東任校長,朱德 任政委,陳東日任教務長,當時學員有 100 多人,成立了步槍、迫擊炮、 特種三個軍事大隊。課程設置主要有兩門:一門是政治課,一門是軍事課。張震將軍、胡發興等人就在此學習過。紅軍學校是中國國防大學的前身, 每年國防大學的師生都要來這里緬懷前輩們的豐功偉績。
啟正堂
啟正堂,始建于清朝初期,占地面積為 200 平方米,是為紀念南京、 廣東、河南道監察御史——胡接輝而專門建造的。胡接輝,陂下人,明 朝一代名諫,被百姓譽為“南柱國”“真御史”,兩次得到皇上賜予文鏹, 重以缊綸。
祠堂前面的照壁橫批“留有余地”四字,其中“留”字改“卯”為“亞”, 在體育運動比賽中,冠軍是第一名,亞軍是第二名,他是在告誡后人 :“做人別只顧搶第一,槍打出頭鳥,要退而求其次,做人做事都不要過分, 給人留余地,就是給自己留余地。”對聯“言易招尤,對朋友少說幾句 ;書能益智,勸兒孫多讀數行”,更是直白,他結合了自己宦海沉浮的經驗, 告誡后人:“別以為自己身居高位,能言善辯,要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有時間還是教兒孫多讀幾句書,書能益智,能知人世險惡。”
胡接輝在朝當官,而且又是當監察官員言行舉止的監察御史,他并 沒有留下什么財產,就只留下了這幾句充滿了人生哲理的金玉良言。希 望后代能慢慢地品味,認真去踐行,別枉費了他的一番良苦用心。
對聯左邊是“麒麟”,右邊是“四不像”,由龍頭、鳳尾、馬身和牛 蹄組成的“四不像”栩栩如生,不失為一件古畫精品。
古 街
這條古街古時也叫扁擔街,建成于 1883 年,從開始到完工花費了將近 4 年時間。大家可以看到,整條古街村街合一,長 80 米,占地 1440 平方米,東起“安人亭”,西至列寧臺,南七間店鋪,北六間店鋪,東面 有“安人井”,西面有“郎侯井”。這條古街在晚清和民國時期極為繁榮, 透過兩邊店鋪上掛著的“布匹染坊”“糧食雜貨”“糧食醩坊”“藥鋪”等 招牌,我們可以知道,這條古街包括了醫藥店、布匹店、染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