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旅游資源開發現狀評析
1 井岡山的地理位置
井岡山市是吉安市下轄的縣級市,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解放前,井岡山沒有獨立的縣級行政建制,是一個“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在D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于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將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并組建新的井岡山市。全市現轄21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4.8萬余人,總面積為1308平方公里。2 井岡山旅游資源
2.1 景點概況現在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有11個景區(茨坪、龍潭、黃洋界、主峰、筆架山、桐木嶺、湘洲、仙口、鵝嶺、茅坪、龍市),70多處景點,460多處景觀,總面積達260多平方公里,被譽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2.2 景點介紹:井岡山旅游資源
井岡山、黃洋界、五指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茨坪、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井岡山機場、仙女潭、龍潭、筆架山、大井、挹翠湖公園、小井、革命烈士陵園、紅軍造幣廠、五大哨口、井崗山碑林、龍潭風景區、黃陽界、花果山、茅坪村-八角樓。
3 從三大效益看井岡山旅游資源的開發
3.1 總體開發井岡山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現在已經開發了茨坪、龍潭、黃洋界、主峰、筆架山、桐木嶺、湘洲、仙口、茅坪、龍市、鵝嶺等11個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在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上,井岡山有著自己正確的開發理念和模式。下面主要從三大效益方面分析井岡山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的的影響,從而得出對井岡山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評價。
3.2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井岡山經濟發展現狀來看
(1)農村和城鎮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2)三大產業結構不斷合理化,產值不斷增加。
(3)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擴大。
(4)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旅游產業是一項產業聯動性很強的產業,它的興起和發展能夠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井岡山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推動了井岡山地區經濟總產值、人均收入方面的增加,而且為當地經濟發展吸引了資金,完備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力的推動了井岡山市的經濟發展。
3.3 環境效益
井岡山是一個山城,以自身獨特的美麗迷人的自然環境而成為廣大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在旅游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出現了許多問題,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1)工業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養殖、農藥化肥施用等面源污染問題日漸突出。
(2)城市環保基礎設施滯后。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環保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一方面全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長。另一方面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污水管網嚴重不足。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逐年增加,但與此相匹配的固體廢物資源化手段、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嚴重缺乏,造成大量固體廢物直接向環境排放,給環境造成新的危害和潛在威脅
(3)生態環境系統較脆弱,生態環境繼續破壞依然發生,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養殖、農藥化肥施用等面源污染問題日漸突出
4 井岡山旅游資源發展評價
4.1 井岡山旅游資源發展優勢4.1.1 “紅”與“綠”結合,充分發揮獨特魅力
井岡山既是中國最綠的山,又是紅色旅游中內涵深厚的山。深邃厚重的紅色歷史與優美的綠色風光交相輝映、完美結合,賦予了井岡山旅游神圣而又神奇的獨特魅力。五百里井岡百花爭艷、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蒼滿林海、飛瀑流泉,集雄、險、秀、奇、幽為一體,整個景區無污染,無噪音,森林覆蓋率高達86%以上,堪稱一個巨大無比的天然氧吧,生態環境極佳。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了“尋根之旅”,“緬懷之旅”,“會師之旅”,“建D之旅”等10 余條旅游精品線路,推出了“六個一”工程:吃一頓紅軍餐,走一趟紅軍路,讀一本紅軍書,聽一堂革命傳統教育課,唱一首紅軍歌,掃一次紅軍烈士墓。同時,井岡山政府還策劃舉辦了“中國井岡山紅色旅游文化節”“中國紅歌會”“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等一系列大型活動,成功地將“紅色”(歷史)與“綠色”(自然風光)有機結合,使景區品味日益提升,紅色文化也得到從分挖掘。

4.1.2 明確目標,積極發展
“十二五”規劃出臺以來,井岡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對紅色旅游發展的指示精神,嚴格按照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的統一部署發展思路。井岡山的成功發展經驗已被許多紅色旅游景區所借鑒。2011年8月中旬,延安市的地方領導人隨延安
文苑旅行社,以普通游客的身份,赴江西吉安市、井岡山市學習考察旅游業發展情況??疾旖M一行本著“帶著問題出去,拿著辦法回來”的目的,邊考察、邊思考、邊討論,大家普遍感受到,江西吉安市、井岡山市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特別是井岡山市按照“大井岡、大旅游、大產業”的思路,全力打造“紅色搖籃、生態井岡、精神家園”旅游品牌,旅游業已成為井岡山的龍頭產業,并提出了許多有利于延安紅色旅游發展的策略
4.2 井岡山旅游資源發展的不足
4.2.1 紅色旅游產品缺乏參與性、體驗性和互動性
在新建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雖然有一些旅游產品提高了聲光電等高科技含量,個別雕像、文也可以讓游客觸摸,增強了對游客的吸引力。但是,從總體上看,井岡山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的項目相對缺乏互動性, 絕大多數革命遺址、舊址、舊居、文物以靜態展示形式為主,游客只能看、只能聽,不能摸、不能碰,缺乏參與、體驗和互動,在景點只好繞一圈就走,停留時間不長。所開發的旅游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不能通過生動、形象的展示方式表現出歷史的原貌和深厚的紅色革命底蘊。
4.2.2 紅色旅游文化資源與客家文化資源整合需要加強
從井岡山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來看, 在大力開發井岡山紅色資源和綠色資源的同時, 沒有充分發掘客家文化的作
用,因此,應該加強紅色旅游文化資源與客家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將井岡山景區的文化底蘊提高到一個更新的高度。
4.2.3 井岡山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
井岡山在旅游資源的保護方面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井岡山紅色商標被非井岡山市商家搶注泛濫的現象。截至2007年底,“井岡山”商標已被注冊了12個類別,而井岡山市卻沒有一家企業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商標。
(2)井岡山紅色旅游資源的手工藝品有著廣闊的發展情景,然而當地居民卻忽略了對之一無形財富的保護。沒有任何一名手工藝品制造者申請相關的實用新型專利。
井岡山紅色品牌流失日益加劇,使經濟本已落后的革命老區在發展經濟發展中又遇到了新的挑戰。
4.2.4 井岡山旅游產業結構有待改善
井岡山紅色旅游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一方面,旅游互補性項目較缺乏, 可供游客選擇參與的旅游休閑項目和活動不多,游客旅游消費需求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滿足;另一方面,沒有充分挖掘自身獨特的產品魅力,在購物、娛樂、休閑等方面與全國多數景區大同小異,不能形成對游客的獨特的旅游產品吸引力,從而成為制約旅游經濟效益實現的一大瓶頸。
4.3 井岡山旅游發展改善措施
4.3.1加快加強紅色旅游文化資源與客家文化資源的整合進程 客家文化是指樸實無華、吃苦耐勞、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充分發揮客家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對井岡山的旅游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將使井岡山旅游實現質的飛躍。我認為在開發客家文化的時候,僅僅 把它當作是一個旅游產品來開發是遠遠不能發揮出它的獨特價值的。對于井岡山上的客家文化,政府應該像發展紅色革命精神一樣,賦予它新的血液與生機,使游客能從廣大的井岡山山民的身上感受到這一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將紅色革命凈勝與客家文化有機結合,給游客以全新的文化體驗。一方面,能夠賦予紅色旅游文化新的生機,另一方面,可以更大程度上的充實和豐富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3.2 圍繞井岡山紅色旅游資源,大力開發井岡山紅色旅游系列特色產品
為適應紅色旅游業向文化性、參與性、體驗性發展的需要, 井岡山革命紀念地需要在運行機制上加以必要的改革, 由傳統意義上的觀光旅游產品向多方面、多層次的旅游產品過渡,井岡山紅色旅游可大力開發以下幾類產品:
(一),“走井岡山革命道路體驗” 系列旅游產品。
以井岡山革命斗爭為主題,以井岡山為龍頭,以個人和團隊的切身體驗為產品特色,包括重走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線路、吃紅軍飯、穿紅軍衣、唱紅軍歌、宿紅軍營地、接受紅軍操練、參加軍事演習等一系列活動,真實感受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現實生活;
(二),軍事文化考察旅游產品。針對軍事院校學生、軍人和軍事愛好者,在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戰場遺址、朱毛紅軍會師舊址、三灣改編舊址、“三大紀律”首次頒布舊址、新七嶺戰場遺址、五斗江戰場遺址等地, 通過多媒體現場觀摩或實戰演習等方式展現著名的事件、戰事和軍隊歷史,進行軍事文化和國防知識教育。
4.3.3 完善井岡山景區產業結構
要繼續堅持新農業改革,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在發展新農業方面,要始終堅持“科教新農”戰略,進行試種、推廣,積極組織農技人員和聘請種植能人進村入戶進行實地培訓、現場授課的同時,加強建立種植示范服務基地,大力發展新農業,綠色農業。在發展新型工業方面,要加大重大產業項目招商力度,增加工業發展投入。著力把一些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具備產業效應的工業項目引入井岡山,增強工業發展的后勁。
原文鏈接:http://www.my77752.cn/news/tour/131.html,文章未經本站許可,禁止轉載!
以上就是關于"井岡山旅游資源開發現狀評析"文章的全部內容
免費獲取【井岡山旅游/拓展/會議】方案-撥打電話:13576806063
??聲明:本站內容及圖片如沒注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于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或直接聯系我們告知刪除或標注來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