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dxrpz"><form id="dxrpz"></form>

<address id="dxrpz"></address><address id="dxrpz"></address>

    <address id="dxrpz"><address id="dxrpz"><nobr id="dxrpz"></nobr></address></address>
    井岡山旅游會議服務公司專業提供井岡山會議服務、井岡山團建、井岡山拓展等服務 網站主辦:江西正清風旅行社有限公司

    井岡山團建

    0796-6558499

    15307967351

    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旅游資訊

    溫鐵軍:農村旅游已過剩 鄉村振興要靠什么?

           四月初召開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文化振興鄉村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文化振興鄉村峰會”上,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溫鐵軍教授發表了題為《生態文明戰略下的鄉村振興與在地化知識重構》。演講中,他提出了,鄉村振興是生態文明的載體,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復興的轉型關鍵。為什么這么說?你可以在他的演講中找到答案。以下是他的演講實錄。

           剛才休息的時候一個年輕人問我怎樣去殖民化。其實中國提出鄉村振興,特別是國家的生態文明轉型,本來就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傳承,本身就具有去殖民化的內涵。希望年輕人注意這一點,不要用殖民化知識體系衡量中國追求生態文明轉型,這在當今世界上是難得見到的去殖民化的重大意義。

           主持人介紹我是農業專家,大家也都以為我是農業專家,我是嗎?誤解了,其實我不是。剛才第一位主持人倪寧教授介紹說我們倆是同學,同桌了四年,哪個系的同桌呢?新聞系。我在人民大學本科是學新聞的,畢業以后在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工作,后來到農業部工作,這以后一直從事農村研究,所以就被誤以為是農業專家,但其實按照學科歸屬看,我不是農業專家。

           我現在也是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組的召集人之一,在學科組已經兩屆了。但,我是農業經濟這方面的學者嗎?也不是,因為我不是農業經濟學科班出身。那我是什么?無外乎就是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做研究,通過深入調查和比較研究形成一定的知識積累,然后再通過格物致知,逐漸形成一些具有理性高度的邏輯解釋。

           這些研究形成的解釋本來就不是殖民化的話語體系可以對應的。
           比方說什么叫三農問題?用英文能翻譯三農嗎?海外很多人跟我討論怎么翻譯三農問題,討論半天,如果必須達到這個詞義的話叫“three dimensional agrarian issues”。三維的three dimensional;agrarian,不是agriculture,是agrarian issues。
           剛才有人跟我說他做城鎮化很多年,對也不對;因為,他做的其實是城市化,城市化的英文是urbanization。城鎮化呢?英文里有對應城鎮化的概念嗎?我在很多國際交流場合講townization,大家全都聽得懂,但是英文中沒有這個詞。
           胡錦濤同志2005年就說過:中國是要加快城市化,但是我們的城市化是靠城鎮化來實現的,這怎么翻譯成英文?
           “Urbaniz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by Urbanization?”同義反復。如果只用這套西方話語解釋自己的發展,恐怕就解釋不清楚,所以在海外才引起了大量的誤解,因此,如果都用世界范圍內熟知的西方話語,經常詞不達意。
           所以說,從新世紀之初強調三農問題開始,中國就已經轉型了,轉向了去殖民化。

           我們原來沿著西方發展主義迅跑,其實也是殖民化話語體系下的發展主義。沿著這個發展體系走了多少年,思想界、理論界、教育界超過這個話語幾乎都不會說話。我在高校也是另類,好不容易算退休了,可以稍微不那么遵循著高校教科書的西式話語來說話了,但是每當我參加會議的時候還是覺得很尷尬,大家離開這套教科書話語就無法交流。
           今天的題目大家聽起來可能覺得有點別扭,什么叫“在地化”知識?什么叫知識在地化knowledge localization,怎么可以有在地化localization?因為knowledge一般都會認為是普遍適用,怎么會是localization?但是我們講鄉村振興,尤其是鄉村的文化振興,到底講的是什么振興?是鄉土文化。
    河南南陽畫家村鄉村過年看醒獅。
    ▲ 河南南陽畫家村鄉村過年看醒獅。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郭威/攝

           鄉土文化表面看起來是多種模式,但其實內涵是一致的。很多人去搞所謂的鄉村農文旅結合、鄉村文創,但沒有發掘鄉土文化;其結果是什么呢?是過?!,F在農村旅游已經初現過剩了,就像90年代深圳搞的世界之窗、北京搞的中華民族園,當年都是旅游熱點,現在還有多少人去?門可羅雀了。

           剛才休息的時候,有個人說前不久在袁家村大會上聽過我講話。你們也聽到了當時我在那兒說陜西省想把袁家村模式復制,搞了84個袁家村,82個失敗了。為什么袁家村能成,其它地方都失敗了?那就是“關中道上”的鄉土文化被發掘出來了。所以當高校,特別是像人民大學這樣有傳統文化的學校想轉向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振興的時候,我是熱心加入的。

           鄉村文化振興,首先應該讓人們了解什么叫做在地化的知識體系,什么叫鄉土文化,鄉土文化為什么能綿延萬年至今仍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不中斷的主要基礎。
           這個開場白說太多了,后面要適當加快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大家要懂得鄉村振興、文化振興,首先得理解十九大上總書記所講的“一懂兩愛”。
    鄉村旅游
           我在有的高校參加討論會,一些院長們說懂農業我們做得到,愛農民、愛農村做不到,我們怎么可能去愛農民、愛農村呢?確實說的很實在,這說明鄉土文化真的沒有在高校形成影響。如果你不愛三農,只懂農業技術,是搞不了鄉村振興的,更何況你們懂的農業是真正現在要求的農業嗎?現在要求什么農業?生態文明轉型之下要求的是綠色農業、兩型農業、六產化農業。

           剛才有的老同志問我,中國土地二元結構是怎么回事?為什么不能像一般的說法那樣一元化?其實主要原因我估計是大家都不太了解鄉土社會的土地到底是什么屬性。如果按教科書上說的算,那土地就是生產要素,但是對我們國家農村來講土地不能簡單的要素化,尤其在鄉土社會承載生態文明這個大的體系之下,土地更多承載了鄉村空間資源的多元價值。只是在工業化時代土地才被要素化。各位注意,現在高校教科書基本是在工業化時代形成的,代表了產業資本的內在要求。
    鄉村旅游
           現在西方進入金融化時代,我們是半產業、半金融,還不能說完全金融化時代,但是已經出現了金融主導的發展模式。剛才有投資公司朋友找我聊,我自己也在中國農業銀行這個世界最大的農業金融機構做獨立董事8年,現在還沒有退。比較了解什么是金融化時代。
           誠然,人類資本主義歷史上的一個新時代已經問世,它對整個知識體系帶來巨大挑戰,要求知識體系進行改造來符合金融新文化時代,這一切都是非常復雜的。
           但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開始確立戰略轉型,從資本主導的發展主義轉向生態文明,它所要求的知識體系重構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命題。其中,生態文明知識體系重構的載體就是如何實現“一懂兩愛”,要真地懂鄉土文化,真地懂在中國到底什么是三農,然后把這些東西當成我們的知識生產內容,再逐步把它變成教科書,才能真正教出學生。
    鄉村旅游
           希望大家理解:鄉村振興是生態文明的載體,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復興的轉型關鍵。于是問題來了:為什么在21世紀中國做出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戰略調整,為什么生態文明一定要和鄉村振興結合,為什么鄉村振興一定要文化振興?
           首先是因為這個世界沿著資本主義的一般發展主義模式走不下去了,美國人走不下去了,難道我們走得下去嗎?中國現在已經成了世界上三大資本總量最大的國家,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商業資本都是最大的,雖然按人均算我們很小;但,因為我們是城鄉二元結構,不能簡單做算術平均。剛才有人說農民沒有財產,其實這個說法是西化教科書的說法,咱先不去爭論,還是調查研究后再說農民有沒有,中國農民有房有地,是這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小有產者群體。

           大家知道中國到現在為止仍然有8億農民人口,可歸類為小有產者,雖然在教科書上他們是農業生產者,其實大部分都不是,而是農村中百業的經營者,算是小資產階級,所以此農民非彼農民。中國農民或者中國的村民叫villager,但是如果把他們都叫做farmer,對嗎?雖然教科書把他們叫farmer,但那得是farm plus er才是farmer,就是得有農場才能成為農場所有者。這些從概念上看都需要結合鄉村振興重新做調整。
           所以當這個世界遭遇到復雜的危機,今天已經走不下去的情況下,中國人總是在遭遇重大挑戰的關頭,化危為機。危機這倆字是一個矛盾體,是danger and opportunity。這兩個字放在一塊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能化的了危就成了機,化不了危就危。
           中國人走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做出重大轉型決定很大程度上是呼應危機挑戰。今年1號文件講鄉村振興的時候說這是中國應對挑戰、特別是應對全球挑戰的壓艙石。
           我自己最近在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有兩場演講,講的是同一個主題,當代史上有過三次億萬農民救中國。第一次是1950年,民國遺留的通脹危機非常嚴重,我們靠什么救這場危機?靠給農民分地。建立新中國,毛主席搞農民包圍城市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建國之初給農民分了地。第二次是到1980年由于引進外資造成外債轉化的赤字危機,鄧小平同志又給農民分了地?,F在鄉村振興怎么處理農村財產關系,處理得好億萬農民第三次救中國;處理不好,農村就會被現在大資本下鄉搞亂,危機軟著陸載體會被破壞掉。
           中國人從1894年甲午戰爭以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面一直有另類的歷史,只不過沒記入正史,那就是“去西式現代化”的鄉村改良。這個鄉村改良最近才被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他說:我們今天鄉村振興要學習前輩鄉村建設的經驗。那就是梁漱溟、晏陽初這些人,這些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現在領導人也重視了。說明這百年過程中,中國人追求現代化主要是西方模式的現代化,這個過程中確實有一批人比較清醒、比較冷靜,一直在做社會經濟改良的努力。我大概算是當代民間力量改良的一分子,參與者之一。
           當年民國時期就有大量的在地化知識體系被發掘出來,中國人在試圖構建自己的發展話語,這些東西我不多講了。
           民國時期追求激進現代化、激進工業化、激進城市化的努力失敗,最終導致民國晚期先亡于經濟,后亡于軍事。
           建國之后,民國時期鄉建工作者的愿望,無論是掃盲、合作社、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等在建國初期都實現了,所以我們有過一次農村全面復興,但很快因為國際環境變化、應對挑戰的不利,中國再次出現了一場城市產業資本危機向農村轉嫁,所以這個現代化過程走到中間開始轉向按照西方模式追求中國工業化。西方形成現代化的條件是特殊的,前期的原始積累是靠殖民化完成的。由此看,所有被殖民化的原住民國家幾乎都無法照搬殖民化大陸和宗主國歐洲的發展經驗,特別是農業。
           這兒列了三類農業不同類型。
           第一類,大農場模式,Anglo-American model,它是殖民化的模式。今天很多人去西方看,其實主要看的是美國,但是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亞等等,那些幾乎都是外來殖民者把原住民消滅掉以后占有了大部分資產所形成的大農場農業,而這種大農場農業對任何原住民國家都沒辦法照搬。所以無論各位有多少相信普世價值,在農業上沒法普世,搬不過來。
           盡管歐洲國家大量向外輸出人口,仍然無法解決原住民資源相對短缺的問題,所以歐洲只有小農場。而到東亞,無論什么主義、制度、發展方式,整體上仍然還是小農村社制。比如日本,加快城市化就能夠把土地集中?日本到現在仍然是平均規模2至3公頃,也就是30畝地一頭牛的概念。韓國是這樣,中國大陸是這樣,中國臺灣也是這樣,整個東亞包括越南,只要是儒家文化圈,基本都是小農經濟。
           強調鄉村振興以后,總書記有一段批示,小農經濟長期化這是國情,中國將長期存在小農經濟。最近在2018年1號文件發布之后,中辦、國辦聯合發文,提出小農經濟和現代化的有機結合。過去激進城市化、消滅小農經濟;現在知道了,只有消滅小農經濟才能發展規模農業這套東西是錯的,這叫粗放增長。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現在中國結構性矛盾最突出的領域就是農業。我們多年來錯誤照搬了一套只有在殖民化條件下才能實現的所謂大農場規?;‖F在,這套東西已經告一段落了。當然不排除仍然堅持的這些人,他們的努力也是值得我們認真了解的,但并不意味這種努力還有前景。
           接著要討論的是,由于全球三大資本過剩,向弱勢產業和弱勢群體轉嫁,而導致現在生態環境災難越來越嚴重。這個規律也不多說了,這是定論。
           東亞普遍是小農經濟,不論什么主義、制度都是一樣的。因小農經濟形成龐大的小有產者群體可以派生出追求短期現金收入的勞動力,因此東亞國家全部進入工業化,凡屬于非東亞模式的發展中國家幾乎都進入不了工業化。為什么?因為去鄉村就是城鎮化陷阱。最典型者就是委內瑞拉。大家以為是制度不好,其實委內瑞拉城市化率是92%,其中大部分是貧民,國家只能靠單一的殖民地經濟石油出口。一旦石油收入下降,貧民基本生活沒法拿財政補貼去覆蓋,就大規模逃亡。所以城市化對于很多原住民來說未必是一個可選的出路。
           至于土地私有化,去看看和中國的國情矛盾最相似的印度。印度人口已經接近13億了。我去了十次印度,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可以告訴大家土地私有化對印度農民意味著什么。大家看到這些武裝斗爭地區,其中右上角那張圖片中間戴著一串花環的是我,那是在印度的比哈爾邦,是一個農村鬧革命游擊隊活躍的地方。我的右邊戴著貝雷帽、穿著皮夾克的是當地的警察所長,我的左邊戴著黑色高帽子的是民兵隊長也是游擊隊長,白天大家和平相處,晚上警察所關門,游擊隊管事。印度三分之二的邦有農民革命,而且是武裝革命,有27個政D在幫助農民開展武裝革命斗爭,所以印度到現在都很難說真的像我們這樣發展鄉村工業、推進城鎮化等這些事情。
           現在中國的鄉村振興是要靠社會化才能實現的,而不是只靠產業,當然搞產業是重要的,但是這個產業是誰的?誰搞誰受益?在農村這點尤其重要,因為這個國家資本原始積累主要來源于從農村和農業提取剩余,農民才是這個國家形成如此龐大資本的主要貢獻者?,F在終于到了鄉村振興!怎么辦?是不是要讓農民成為主要的獲益群體?否則鄉村振興主體到底是誰還是個問題。

           生態文明轉型要以鄉村振興為路徑,這是必然的。
           大家都知道從20世紀90年代就說秋高氣爽看不見藍天,然后到21世紀初開始強調綠色生產方式和兩型經濟,2007年開始提出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再后來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明確把生態文明作為發展戰略。
           主要原因看下面三個圖,東部產業與城市密集,當然也就是污染過度嚴重。
           這些年從強調三農問題以來,中央已經連續向農村投了十幾萬億,總體上可以叫做沉沒成本(sunk cost),現在為什么大家這么重視鄉村?因為越大的投入形成沉沒成本就意味著越大的機會收益,甚至意味著機會收益空間無限大。于是大量資本下鄉追求機會收益,希望大家注意長期對農村投入,對于農民來說同樣意味著創業創新機會,但不能再按過去的方式搞了,不能制造污染、影響食品安全。
           中央強調綠色生產方式,強調農業要一二三產融合,還有農業農村部領導強調要六產融合,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符合綠色生產方式要求的農業改造,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大家各圈一塊地,大規模推進產業化,那樣造成的往往是嚴重的環境污染、水土資源破壞。我們都知道現在面臨污染的主要是農業,尤其是水土污染,越是發達地區,越是大城市郊區,水土污染越嚴重。

           接著做一個簡單的理論歸納。
           為什么我們過去那種粗放的數量型增長走不下去?,F在一定要調整,按照生態文明轉型的歷史轉折,把鄉村振興調整到鄉土文化的基礎之上所形成的三生:生態、生產、生活,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簡單地想怎么搞規?;?、產業化。農業產業化20年了,為什么搞不動了?這里講了四個理論概念,可作工具來解構現在農業轉型遭遇的困境。

           第一個是要素再定價。我昨天跟學生講這個道理,說現在農業達不到社會平均收益率。實際上在農業上的勞動者叫“殘值勞動力”,大都是老人、婦女。年輕勞動力不干農業,是因為勞動者也追求社會平均收益,當農業不能給他社會平均收益的時候,年輕勞動力就不干了,于是剩下的就是老人。老人因為是殘值勞動力,不被一般正規勞動力市場承認,所以才去干沒有達到社會平均收入的農業勞動。

           資金的利率基本是追求社會平均收益率,因為沒有達到社會平均收入,所以資金不進農業,總書記也講資金是三農發展瓶頸。純農業沒有社會平均收益率實現的條件,又不能強制要求資金下鄉,因此資金也凈流出了。長期資金要素流出導致“要素殘缺”,資金要素是最具有組織作用的,當農業三要素:勞動力、資金、土地都被外部市場定價的時候,農業不可能自我再定價。定價理論叫pricing,從這個理論來看農業是不可能延續下去的。

           再看所謂的資本深化。搞產業化至少要上機械、大棚等各種各樣投入,越直接投入越得提高成本。當這些成本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成本的地板價格已經高于國際市場天花板價格了,中國農業已經十幾年來地板在天花板之上,為什么收益上不去?因為價格上不去。很多人說為什么不能提價,不能讓農民得到收益?對不起,因為加入WTO,農業是讓步的領域,沒有受到保護。結果就是現在美國分割肉到岸價格比我們國內收購活豬還便宜,澳大利亞草原放養的牛肉到岸價格比我們國內活牛收購價格還便宜。人家資源廣大的前提是殖民化。資本深化客觀結果導致中國農業達不到社會平均收益,稍微想提高一點價格地板就超過天花板了。

           第三個,市場失靈。這種情況下指望靠市場經濟能解決這些問題嗎?它本身就是市場造成的,市場對要素定價客觀上造成這個局面,怎么可能用市場來解決呢?我老是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不可能用造成這個問題的思路去解決這個問題”,可有人反反復復強調造成這個問題還得用這個思路解決它……怎么可能呢?所以不僅是市場失靈,當政府完全不能有效地針對這些問題去形成對策的時候,政府也就失靈了。更何況無論是誰,任何外部主體進入鄉土社會,只要面對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就都有交易費用陷阱難題。這是雙失靈的內因。

           所以,三農領域真正的戰略調整就是要配合生態文明轉型。

           生態化鄉村振興要以整全科學的方法對全域生態資源做系統性開發,改變工業化時代粗放增長對應的粗放市場制度;只有提高農民組織化才能對鄉村資源要素做價值化的整全開發。有關試驗各地正在做,經驗也很快會提煉出來。
           我提醒各位做農文旅的朋友,如果你們也是人工景觀的那種做法,沒有把鄉土文化在地知識開掘出來,就做不了農文旅,因為內涵不對。
           剛才有人說袁家村,袁家村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把關中那些作坊集中到一個小村里面,它無外乎就是把關中多種手工作坊變成餐飲業的文化內涵,所以它說賣的是文化。當我們搞市民農業的時候,我也說了一句俏皮話“哥賣的不是菜,哥賣的是文化”。
           什么叫做鄉土文化?如果真的想振興,文化振興的話,一定先深入調查研究,搞清楚什么叫做鄉土文化,我們才有得賣。

           原文鏈接:http://www.my77752.cn/news/tour/138.html,文章未經本站許可,禁止轉載!
           以上就是關于"溫鐵軍:農村旅游已過剩 鄉村振興要靠什么?"文章的全部內容
           免費獲取【井岡山旅游/拓展/會議】方案-撥打電話:13576806063

    ??聲明:本站內容及圖片如沒注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于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或直接聯系我們告知刪除或標注來源,謝謝!

    女人把私人部位扒开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