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地方性革命史類博物館。位于江西省井岡山市茨坪鎮紅軍南路5號。占地面積1.782公頃,總建筑面積20030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10000平方米。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余件,珍貴文獻資料和歷史圖片2萬余份,珍藏D和國家領導人、著名書畫家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寶珍跡千余幅。保存毛澤東、朱德等D和國家領導人重上井岡山時的影視資料數百件。其中,館藏一級文物27件,二級文物86件,三級文物296件。同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還管理黃洋界保衛戰遺址、毛澤東舊居等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榮獲首批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重大經典建設工程、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特別獎等榮譽稱號。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陳展方式上采用了大框架、立體版面,集中形象地宣傳、展示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文物800余件,照片2000多張。運用現代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法,最終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綜合展示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的基本陳列。這個陳列主題明確、觀點鮮明、內容豐富、史料翔實、脈絡清晰、形式生動,準確地向廣大觀眾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戰斗歷程。與此同時,圍繞井岡山斗爭歷史的豐富內容,布置了多個專題陳列、舊居舊址的原狀陳列、輔助陳列、井岡山精神的流動展覽等。
1959年2月25日,朱德為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題詞:“井岡山的斗爭奠定了中國人民大革命勝利的基礎。在井岡山斗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們永垂不朽!”
1959年4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成立“江西省井岡山建設委員會”,邵式平任主任,劉俊秀、黃先、汪東興、朱繼先任副主任,負責統籌規劃恢復革命舊址,籌建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各項工作。
1960年9月18日,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建設工程竣工,總建筑面積為1532平方米,總投資57599元。
1959年10月1日首次預展展出文物211件,照片114張,油畫5幅,國畫1幅;若干農業產品、家俱、鋼鐵及工藝品等。
1962年春,博物館陳列展廳增加沙盤模型、布景箱和雕像等輔助陳列展品,3月3日—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全國婦聯副主席)重上井岡山,先后參觀博物館和各革命舊址,并親筆題寫“天下第一山”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標。

1965年5月,毛澤東主席重上井岡山親自審定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內容大綱。
1966年12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閉館。
1968年4月15日,館標改成“毛主席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1972年1月月初,初步修改后的陳列展覽正式重新對外開放,并恢復“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名。
2004年,遵照D中央的重要指示,井岡山革命紀念地建設列入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號工程”項目。
2004年,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單位”。
2005年8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陳展大綱修改10余次后,基本定稿;同年9月,在中央宣傳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中央、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重建工程開工建設。
2006年7月18日,博物館四層框架結構的主體工程提前32天封頂,走在全國3個“一號工程”項目的最前列,建設工程也獲得了質檢部門“優良工程”的評定。
2007年10月27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號工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正式開館,李長春出席開館儀式并為展館揭幕。
2008年5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被評為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序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傮w設計基調大氣、簡潔、明快、莊重。采用實景、繪畫、雕塑及多媒體燈光相結合的手段讓觀眾領略井岡山的綠色風光,用浮雕、油燈雕塑、可移動的2塊LED屏播放歷史資料讓觀眾感受紅色歷史,彰顯“紅色搖籃,綠色家園”無窮魅力。油燈采用八角樓的燈光為設計原型,毛澤東在燈下寫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本光輝著作,寓意中國革命道路在井岡山開辟。紅燈長明,紅色的“火”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燒毀一個舊世界,開辟一條不走前人之路的中國革命道路。與燈下鑄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幾個大字相呼應。
第一部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主要介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歷史背景。分三個小組(國共兩D的第一次合作與破裂;城市武裝暴動的失敗;“上山思想”的形成)。
第二部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主要介紹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一路轉戰井岡山,開始將全國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程。分四個小組(湘東贛西秋收起義;引兵井岡山;改編袁王部隊;開辟紅色區域)。
第三部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主要介紹朱毛兩軍會師后井岡山斗爭的情況。分七個小組(朱毛會師井岡山;打破第一、二次“會剿”;實行土地革命;建設紅色政權;粉碎經濟封鎖;注重D的建設;“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
第四部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新局面。主要介紹紅四、五軍會師后邊界的斗爭情況。分四個小組(迎接紅五軍;反擊第三次“會剿”;重返井岡山;進軍贛南閩西)。
第五部分:走向全國勝利。主要介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與全國各革命根據地的聯系。分兩個小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二、《千里來尋故地》 這個展覽通過領導人視察井岡山的圖片和領導人的題詞,向觀眾展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毛澤東、朱德重上井岡山和井岡山人民共享革命勝利的喜悅心情;展示了從井岡山走出來的一大批老紅軍戰士重回井岡山、故地重游的生動畫面;也展示了歷屆D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上井岡山瞻仰革命圣地,緬懷革命先烈的崇敬心情。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長年開設井岡山精神宣講課堂和網絡課堂,向前來參觀的觀眾以及全國青少年學生宣傳井岡山斗爭歷史與井岡山精神。
基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宣傳井岡山精神和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上做出的重大貢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先后被中共江西省委命名為“江西社會教育基地”,團中央書記處公布為首批對全國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家文物局1993年命名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1996年國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等六部委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陳展方式上采用了大框架、立體版面,集中形象地宣傳、展示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文物800余件,照片2000多張。運用現代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法,最終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綜合展示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的基本陳列。這個陳列主題明確、觀點鮮明、內容豐富、史料翔實、脈絡清晰、形式生動,準確地向廣大觀眾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戰斗歷程。與此同時,圍繞井岡山斗爭歷史的豐富內容,布置了多個專題陳列、舊居舊址的原狀陳列、輔助陳列、井岡山精神的流動展覽等。
歷史沿革
1958年11月,國家文物局開始投資興建井岡山革命博物館。1959年2月25日,朱德為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題詞:“井岡山的斗爭奠定了中國人民大革命勝利的基礎。在井岡山斗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們永垂不朽!”
1959年4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成立“江西省井岡山建設委員會”,邵式平任主任,劉俊秀、黃先、汪東興、朱繼先任副主任,負責統籌規劃恢復革命舊址,籌建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各項工作。
1960年9月18日,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建設工程竣工,總建筑面積為1532平方米,總投資57599元。
1959年10月1日首次預展展出文物211件,照片114張,油畫5幅,國畫1幅;若干農業產品、家俱、鋼鐵及工藝品等。
1962年春,博物館陳列展廳增加沙盤模型、布景箱和雕像等輔助陳列展品,3月3日—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全國婦聯副主席)重上井岡山,先后參觀博物館和各革命舊址,并親筆題寫“天下第一山”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標。

1965年5月,毛澤東主席重上井岡山親自審定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內容大綱。
1966年12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閉館。
1968年4月15日,館標改成“毛主席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1972年1月月初,初步修改后的陳列展覽正式重新對外開放,并恢復“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名。
2004年,遵照D中央的重要指示,井岡山革命紀念地建設列入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號工程”項目。
2004年,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單位”。
2005年8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陳展大綱修改10余次后,基本定稿;同年9月,在中央宣傳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中央、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重建工程開工建設。
2006年7月18日,博物館四層框架結構的主體工程提前32天封頂,走在全國3個“一號工程”項目的最前列,建設工程也獲得了質檢部門“優良工程”的評定。
2007年10月27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號工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正式開館,李長春出席開館儀式并為展館揭幕。
2008年5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被評為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基本陳列
全面、系統、客觀展示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基本陳列的任務。對外開放的基本陳列的內容布局是五大部分加一個序廳。序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傮w設計基調大氣、簡潔、明快、莊重。采用實景、繪畫、雕塑及多媒體燈光相結合的手段讓觀眾領略井岡山的綠色風光,用浮雕、油燈雕塑、可移動的2塊LED屏播放歷史資料讓觀眾感受紅色歷史,彰顯“紅色搖籃,綠色家園”無窮魅力。油燈采用八角樓的燈光為設計原型,毛澤東在燈下寫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本光輝著作,寓意中國革命道路在井岡山開辟。紅燈長明,紅色的“火”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燒毀一個舊世界,開辟一條不走前人之路的中國革命道路。與燈下鑄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幾個大字相呼應。
第一部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主要介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歷史背景。分三個小組(國共兩D的第一次合作與破裂;城市武裝暴動的失敗;“上山思想”的形成)。
第二部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主要介紹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一路轉戰井岡山,開始將全國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程。分四個小組(湘東贛西秋收起義;引兵井岡山;改編袁王部隊;開辟紅色區域)。
第三部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主要介紹朱毛兩軍會師后井岡山斗爭的情況。分七個小組(朱毛會師井岡山;打破第一、二次“會剿”;實行土地革命;建設紅色政權;粉碎經濟封鎖;注重D的建設;“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
第四部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新局面。主要介紹紅四、五軍會師后邊界的斗爭情況。分四個小組(迎接紅五軍;反擊第三次“會剿”;重返井岡山;進軍贛南閩西)。
第五部分:走向全國勝利。主要介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與全國各革命根據地的聯系。分兩個小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專題陳列
一、《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 這個專題共展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井岡山精神的內涵與傳承(包含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鐵人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第二部分:繼往開來(著重介紹D的歷代主要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肯定井岡山斗爭的光輝歷史,并向全D全軍全國人民發出要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的指示)。二、《千里來尋故地》 這個展覽通過領導人視察井岡山的圖片和領導人的題詞,向觀眾展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毛澤東、朱德重上井岡山和井岡山人民共享革命勝利的喜悅心情;展示了從井岡山走出來的一大批老紅軍戰士重回井岡山、故地重游的生動畫面;也展示了歷屆D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上井岡山瞻仰革命圣地,緬懷革命先烈的崇敬心情。
宣傳教育
面向廣大觀眾,認真開展廣泛的宣傳接待工作,獲得全社會的好評。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工作人員利用博物館這個獨特陣地,通過定崗講解、陪同宣傳、巡回展覽,專題報告、文藝演出、音像影視等多種形式,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展覽和眾多的革命遺址形成一個宣傳教育的整體,向全社會大力宣傳井岡山斗爭的光輝歷史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近60年來,共接待5000多萬國內觀眾、數十萬僑胞和港澳同胞,接待158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接受了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D中央最高領導人的視察,接待建國以后歷屆副總理以上的300多位D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萬余位各軍兵種的高級首長和各部、委、局的主要領導人。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長年開設井岡山精神宣講課堂和網絡課堂,向前來參觀的觀眾以及全國青少年學生宣傳井岡山斗爭歷史與井岡山精神。
基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宣傳井岡山精神和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上做出的重大貢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先后被中共江西省委命名為“江西社會教育基地”,團中央書記處公布為首批對全國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家文物局1993年命名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1996年國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等六部委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編纂研究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文物保管、史料整理、專題研究、編纂出版等專業人員的作用,現在已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老中青結合的科研編輯隊伍,先后整理出井岡山斗爭史的專題課目196個。在深入開展陳列研究、學術交流的同時,在省級以上各出版社或報刊雜志出版、發表的專著、論文有:由館里編纂出版的專著、期刊30余部;館里參與編纂出版的專著23部;專業人員個人編著出版的專著50余部;專業人員撰寫的各種專題論文、考證文章500余篇達1000余萬字;獲得省級以上各種獎勵25部(篇);定期編輯出版學術期刊《井岡山精神研究》和館刊《搖籃》,創辦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網站,在全國文博界廣泛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近年出版的學術專著主要有《題解井岡山》《井岡山斗爭史料選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陳列概覽》《記憶井岡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舊居舊址集萃》《井岡山精神研究論文集》等。每年召開井岡山精神學術研討會。這些深層次的科研編纂工作,為深入研究井岡山斗爭歷史,弘揚井岡山精神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原文鏈接:http://www.my77752.cn/tour/jd/105.html,文章未經本站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