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會師時有多少部隊,由哪些組成
井岡山朱毛會師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D代表和軍委書記,王爾琢任參謀長,轄3個師,朱德、毛澤東、陳毅分任第10、第11、第12師師長,共1萬余人。不久取消師的建制,編為6個團。5月下旬,第30、第33團返回湘南開展游擊戰爭,在井岡山的部隊為第28團(由南昌起義軍余部組成)、第29團(由湘南宜章農民軍組成)、第31團(由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組成)、第32團(由袁文才、王佐部隊組成),共6000余人。
提起井岡山,大家腦海里浮現的都是朱毛勝利會師,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隊伍在井岡山會師。但是事實上,會師的隊伍中,除了我們一直知道的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部隊以外,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廣州起義的保存力量。
1927年夏秋之交,是中國人民飽經血與火洗禮的一年。由于蔣介石、汪精衛的反革命政變和血腥屠殺,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慘遭失敗。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掌握軍隊、以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就開始了武裝斗爭。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隨后9月9日,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率領的秋收起義爆發。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時候的根據地力量很小,也就秋收起義毛澤東帶領的七百多個人,這是后來井岡山會師一部分部隊的由來。
另一部分部隊的由來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朱德率領南昌起義所保存下來的部隊。南昌起義失敗后,主力軍隊在南下的過程中屢屢受挫,很多人離開了部隊。后來,朱德同志在陳毅、王爾琢的幫助下,把部隊整頓起來,這時候還有七百多個人。行進到了贛西大余地區后,朱德又一次整頓了部隊。但是,重新整頓后的部隊仍然面臨著缺衣少糧,槍支彈藥無法補給的困境。
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朱德想起了他在云南講武堂時候的同學——范石生。范石生,時任國民D第十六軍軍長。早在云南講武堂的時候,兩人的關系就十分密切。即使國共合作關系破裂,范石生仍和中國共產黨保持著秘密合作關系。當他得知朱德部隊的困境之后,二話不說給予了幫助。范石生為掩護朱德部隊,把它改編成十六軍底下的一個團廣州起義領導者是誰,隱蔽在部隊當中,給予他們槍支彈藥和服裝糧餉等。
12月,廣州起義爆發。隨后不久,朱德的部隊被蔣介石發現,范石生就叫朱德趕緊離開,不然就不好辦了。朱德就帶著部隊轉移到湘南,在湘南領導了湘南起義。此后遭到一連串的圍攻,湘南形勢嚴峻,只好向井岡山轉移了。
在上山的時候,朱德部隊的人很多,有將近兩千人了。因為在范石生部隊時廣州起義領導者是誰,隊伍擴大了一點力量,在湘南又陸陸續續發展了一部分隊伍。楊得志上將,就是后來的解放軍總參謀長,就是在這個時候跟著朱德上的井岡山。
還有一個部隊過去很少有人提到,但是作為歷史的代表來說,這支部隊也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廣州起義撤離的兩百多號人。
廣州起義失敗后,主力撤到了海陸豐地區,但是只有兩百多個人,他們撤到了粵北韶關地區,在這里加入了朱德的部隊,跟著上了井岡山。在這兩百多個人中,有一個很出名的人——洪超。洪超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犧牲的第一個師級骨干,而且是最年輕的主力師師長。
傳統說井岡山會師是兩大起義的會師,但嚴格意義來說,井岡山會師,是匯集了三大起義保存的力量。以前我們只提兩大起義,很少提到廣州起義,除了人少,更主要的原因是少有人知道這件事。這是后來研究人員在訪問朱德的時候,朱德親口講出來的。(本文來源于梁莉莎采訪中國軍事科學院軍史歷史專家陳伙成研究員)
1928年4月28日的井岡山會師主要有三支隊伍,一支是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一支是朱德、陳毅的湘南起義部隊,還有一支是賀龍的南昌起義部隊。當然井岡山會師的部隊不僅于此,雖然普遍的說法認為這些部隊后來被合編為紅四軍,但關于會師后部隊的名稱和編制序列問題依然存在疑問。 井岡山會師有多少人 井岡山會師的主要武裝力量包括:①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②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隊伍;③湘南起義農軍;④井岡山袁文才、王佐領導的兩支地方武裝;⑤根據地內各縣組織的暴動隊、赤衛隊等各種地方革命武裝等等。1928年5月4日宣布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統轄3個師9個團計1萬余人(后取消建制,紅四軍縮編為4個主力團,計6000余人),是當時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規模最大、兵員最多、影響最深、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革命武裝部隊。 井岡山會師后部隊的名稱和編制序列名稱 關于井岡山會師后部隊的名稱問題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朱、毛會師后,就成立了“工農紅軍第四軍”;而韓泰華在《D史研究資料》1981年第11期撰文認為,會師最初定名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來才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 筆者認為韓泰華的說法比較正確。因為,1928年5月2日,毛澤東就是以“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委書記”的名義給中央寫信的。同年5月13日,中共江西省委“就目前軍事情況給D中央的報告”也稱井岡山部隊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5月25日,在中共中央發布的《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中提出“在割據區所屬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以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同年6月4日,D中央給朱、毛并轉前敵委員會的信中說“關于你們的軍隊,你們可以正式改稱紅軍。”此后,部隊才正式稱為“工農紅軍第四軍”的。 編制序列 關于會師時的編制序列問題,至今也有3種說法: “兩師六團一教導大隊”說。依據是1928年5月2日,毛澤東在永新寫給中央的信中說“前湘特委決定朱毛兩部合編為第四軍,指定朱任軍長,毛任D代表。朱部編為第十師,毛部編為第十一師。湘南各縣農軍編入兩師中,朱兼第十師師長,宛希先任D代表,毛兼第十一師師長(本為張子清,因他受傷毛兼代),何挺穎任D代表。另一教導大隊,陳毅任大隊長。”1928年7月,任湘南特委書記的杜修經向湖南省委的報告說有6個團。“兩師六團一教導大隊”說是指第四軍下轄第十師、第十一師和教導大隊,第十師下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團,第十一師下轄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團,陳毅任教導大隊大隊長。 “三師九團”說。主要依據是1928年5月13日,《中共江西省委向中央的報告》中說“據一吉安被俘而放回的一 連指導員講,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即朱毛的部隊)有槍4500多支,共十、十一、十二3個師,軍長朱德,D代表毛澤東(宛希先代),軍委書記宛希先。十師長朱兼,為第二十五師余部所編,為全軍精銳;十一師長毛兼,為江西工農革命軍編,十二師長陳毅,為平、醴、耒一帶農軍所組成。”文中說到有3個師,但沒有講有幾個團。1933年8月1日,何長工在《紅色中華》發表的《井岡山斗爭與中國工農紅軍的創造》一文中說: “至1928年3月末(注:應該是陰歷),朱德同志領導‘八一’與湘南暴動的遺產帶入井岡,與毛部會合,在寧岡礱市始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軍長兼十師師長,毛D代表兼十一師師長,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十二師師長,共編九團。……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D代表何長工,二十九團團長胡少海,D代表龔楚,三十一團團長張子清,D代表何挺穎,三十二團團長袁文才,D代表陳東日,三十三團團長戴成本,D代表黃克誠,三十四團團長李奇中,D代表黃義藻,三十五、三十六團不詳。特務營長宋喬生。”何長工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明確了當時是“三師九團”。此外,當年的老紅軍黃克誠、肖克、李奇中、李克如、朱良才等均回憶是3個師、9個團,并明確指出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3個團,還說出了第三十四團團長為鄺郎,D代表鄧宗海;第三十五團團長黃克誠,D代表李一鼎;三十六團團長李奇中,D代表黃義藻。 “三師六團”說,主要依據是1928年9月1日,陳毅的《關于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說“到了4月朱部2000余人,湘南農軍8000余人,毛部千余人,袁、王各300人,如此龐大軍隊有統一指揮訓練的必要,乃決定成立紅軍第四軍,以朱為軍長,毛為D代表,改編為三師,率(卒)以槍械不足乃改編為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6個團,取消師部由軍部直接指揮全軍約1萬余人,槍僅2000余。” 為何會出現不一致的3種記載呢?這主要是因為從4月28日會師到5月底,編制上有過兩次變化:5月2日前,毛澤東在連以上骨干會上決定四軍下轄第十師、第十一師、教導大隊,兩師下轄6個團。5月4日,會師大會時,又建立了一個十二師,原因是把湘南各縣農軍編人第十師、十一師有困難,所以就補建了一個農師,也就是十二師,十二師師長由陳毅兼任。 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提起井岡山,大家腦海里浮現的都是朱毛勝利會師,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隊伍在井岡山會師。但是事實上,會師的隊伍中,除了我們一直知道的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部隊以外,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廣州起義的保存力量。
1927年夏秋之交,是中國人民飽經血與火洗禮的一年。由于蔣介石、汪精衛的反革命政變和血腥屠殺,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慘遭失敗。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掌握軍隊、以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就開始了武裝斗爭。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隨后9月9日,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率領的秋收起義爆發。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時候的根據地力量很小,也就秋收起義毛澤東帶領的七百多個人,這是后來井岡山會師一部分部隊的由來。

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朱德想起了他在云南講武堂時候的同學——范石生。范石生,時任國民D第十六軍軍長。早在云南講武堂的時候,兩人的關系就十分密切。即使國共合作關系破裂,范石生仍和中國共產黨保持著秘密合作關系。當他得知朱德部隊的困境之后,二話不說給予了幫助。范石生為掩護朱德部隊,把它改編成十六軍底下的一個團廣州起義領導者是誰,隱蔽在部隊當中,給予他們槍支彈藥和服裝糧餉等。
12月,廣州起義爆發。隨后不久,朱德的部隊被蔣介石發現,范石生就叫朱德趕緊離開,不然就不好辦了。朱德就帶著部隊轉移到湘南,在湘南領導了湘南起義。此后遭到一連串的圍攻,湘南形勢嚴峻,只好向井岡山轉移了。
在上山的時候,朱德部隊的人很多,有將近兩千人了。因為在范石生部隊時廣州起義領導者是誰,隊伍擴大了一點力量,在湘南又陸陸續續發展了一部分隊伍。楊得志上將,就是后來的解放軍總參謀長,就是在這個時候跟著朱德上的井岡山。
還有一個部隊過去很少有人提到,但是作為歷史的代表來說,這支部隊也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廣州起義撤離的兩百多號人。
廣州起義失敗后,主力撤到了海陸豐地區,但是只有兩百多個人,他們撤到了粵北韶關地區,在這里加入了朱德的部隊,跟著上了井岡山。在這兩百多個人中,有一個很出名的人——洪超。洪超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犧牲的第一個師級骨干,而且是最年輕的主力師師長。

洪超
傳統說井岡山會師是兩大起義的會師,但嚴格意義來說,井岡山會師,是匯集了三大起義保存的力量。以前我們只提兩大起義,很少提到廣州起義,除了人少,更主要的原因是少有人知道這件事。這是后來研究人員在訪問朱德的時候,朱德親口講出來的。(本文來源于梁莉莎采訪中國軍事科學院軍史歷史專家陳伙成研究員)
1928年4月28日的井岡山會師主要有三支隊伍,一支是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一支是朱德、陳毅的湘南起義部隊,還有一支是賀龍的南昌起義部隊。當然井岡山會師的部隊不僅于此,雖然普遍的說法認為這些部隊后來被合編為紅四軍,但關于會師后部隊的名稱和編制序列問題依然存在疑問。 井岡山會師有多少人 井岡山會師的主要武裝力量包括:①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②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隊伍;③湘南起義農軍;④井岡山袁文才、王佐領導的兩支地方武裝;⑤根據地內各縣組織的暴動隊、赤衛隊等各種地方革命武裝等等。1928年5月4日宣布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統轄3個師9個團計1萬余人(后取消建制,紅四軍縮編為4個主力團,計6000余人),是當時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規模最大、兵員最多、影響最深、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革命武裝部隊。 井岡山會師后部隊的名稱和編制序列名稱 關于井岡山會師后部隊的名稱問題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朱、毛會師后,就成立了“工農紅軍第四軍”;而韓泰華在《D史研究資料》1981年第11期撰文認為,會師最初定名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來才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 筆者認為韓泰華的說法比較正確。因為,1928年5月2日,毛澤東就是以“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委書記”的名義給中央寫信的。同年5月13日,中共江西省委“就目前軍事情況給D中央的報告”也稱井岡山部隊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5月25日,在中共中央發布的《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中提出“在割據區所屬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以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同年6月4日,D中央給朱、毛并轉前敵委員會的信中說“關于你們的軍隊,你們可以正式改稱紅軍。”此后,部隊才正式稱為“工農紅軍第四軍”的。 編制序列 關于會師時的編制序列問題,至今也有3種說法: “兩師六團一教導大隊”說。依據是1928年5月2日,毛澤東在永新寫給中央的信中說“前湘特委決定朱毛兩部合編為第四軍,指定朱任軍長,毛任D代表。朱部編為第十師,毛部編為第十一師。湘南各縣農軍編入兩師中,朱兼第十師師長,宛希先任D代表,毛兼第十一師師長(本為張子清,因他受傷毛兼代),何挺穎任D代表。另一教導大隊,陳毅任大隊長。”1928年7月,任湘南特委書記的杜修經向湖南省委的報告說有6個團。“兩師六團一教導大隊”說是指第四軍下轄第十師、第十一師和教導大隊,第十師下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團,第十一師下轄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團,陳毅任教導大隊大隊長。 “三師九團”說。主要依據是1928年5月13日,《中共江西省委向中央的報告》中說“據一吉安被俘而放回的一 連指導員講,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即朱毛的部隊)有槍4500多支,共十、十一、十二3個師,軍長朱德,D代表毛澤東(宛希先代),軍委書記宛希先。十師長朱兼,為第二十五師余部所編,為全軍精銳;十一師長毛兼,為江西工農革命軍編,十二師長陳毅,為平、醴、耒一帶農軍所組成。”文中說到有3個師,但沒有講有幾個團。1933年8月1日,何長工在《紅色中華》發表的《井岡山斗爭與中國工農紅軍的創造》一文中說: “至1928年3月末(注:應該是陰歷),朱德同志領導‘八一’與湘南暴動的遺產帶入井岡,與毛部會合,在寧岡礱市始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軍長兼十師師長,毛D代表兼十一師師長,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十二師師長,共編九團。……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D代表何長工,二十九團團長胡少海,D代表龔楚,三十一團團長張子清,D代表何挺穎,三十二團團長袁文才,D代表陳東日,三十三團團長戴成本,D代表黃克誠,三十四團團長李奇中,D代表黃義藻,三十五、三十六團不詳。特務營長宋喬生。”何長工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明確了當時是“三師九團”。此外,當年的老紅軍黃克誠、肖克、李奇中、李克如、朱良才等均回憶是3個師、9個團,并明確指出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3個團,還說出了第三十四團團長為鄺郎,D代表鄧宗海;第三十五團團長黃克誠,D代表李一鼎;三十六團團長李奇中,D代表黃義藻。 “三師六團”說,主要依據是1928年9月1日,陳毅的《關于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說“到了4月朱部2000余人,湘南農軍8000余人,毛部千余人,袁、王各300人,如此龐大軍隊有統一指揮訓練的必要,乃決定成立紅軍第四軍,以朱為軍長,毛為D代表,改編為三師,率(卒)以槍械不足乃改編為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6個團,取消師部由軍部直接指揮全軍約1萬余人,槍僅2000余。” 為何會出現不一致的3種記載呢?這主要是因為從4月28日會師到5月底,編制上有過兩次變化:5月2日前,毛澤東在連以上骨干會上決定四軍下轄第十師、第十一師、教導大隊,兩師下轄6個團。5月4日,會師大會時,又建立了一個十二師,原因是把湘南各縣農軍編人第十師、十一師有困難,所以就補建了一個農師,也就是十二師,十二師師長由陳毅兼任。 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原文鏈接:http://www.my77752.cn/jgshy/article/511.html,文章未經本站許可,禁止轉載!
以上就是關于"井岡山會師時有多少部隊,由哪些組成"文章的全部內容
免費獲取【井岡山旅游/拓展/會議】方案-撥打電話:13576806063
??聲明:本站內容及圖片如沒注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于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或直接聯系我們告知刪除或標注來源,謝謝!